推荐家长与师生阅读2531 :最伤孩子的4种“中国式礼貌”,第一条很多家长都中了……
文 | 瑾山月 来源 | 新东方家庭教育
每位家长都想培养出有教养的家长好孩子 ,生怕别人说自己的师生孩子“没家教” 。
不少爸妈逢人就逼孩子打招呼 、阅读秀才艺,最伤种中礼让他人 ,国式等到大家点赞夸奖,礼貌却立马又说:“没什么,推荐再表扬,家长孩子又要骄傲了 !师生”
这不仅是阅读亲友聚会的必演曲目,也是最伤种中很多人并不愉快的童年经历 。中国是国式礼仪之邦,中国人格外重视教养培育 。礼貌但需警惕,推荐这4种“中国式礼貌”,或许正在慢慢毁掉你的孩子。
一、过度谦让:
“你是姐姐 ,要让着弟弟妹妹。”
前几天看《少年说》 ,13岁的女生崔兢的故事,让人心里堵得慌。
崔兢有个妹妹特别霸道 ,总是欺负她,但每次闹矛盾 ,爸爸却只会训斥自己:“你是姐姐 ,怎么能和妹妹计较 !”
妹妹撒谎,爸爸无条件相信;妹妹打人,爸爸装作看不见。久而久之 ,崔兢内心压抑委屈,想通过节目组进行调解 。谁曾想 ,当崔兢诉说委屈时 ,爸爸却严肃地质问 :“你上学时也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,古人都知道以大让小 ,你又比她大,这个道理还用爸爸说吗 ?”
话音刚落 ,崔兢再也忍不住,哇地一声哭起来,喊道 :“受委屈的是我 ,背黑锅的是我,被轻视的还是我 ,凭什么呢?就因为我大?”
直到节目播完 ,这位爸爸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!
又是一个“被逼让梨”的故事。殊不知,家长一味护短 ,受伤的可不止家里的“老大”,那些被偏袒惯了的“弟弟妹妹”,也会深受其害。
微博话题#大的就该让小的吗# ,有个网友,分享了自己的经历。她是家里的“老小”,不管做什么,爸妈都让哥哥姐姐让着自己 。起初 ,她很得意,觉得有爸妈宠着,自己就是全世界最牛的人 。她越来越自以为是 ,结果哥哥姐姐有意躲着自己,周围的同龄人也不愿和自己交朋友 。等长大后步入职场 ,更是栽了不少跟头,吃了不少亏 。
她终于意识到,除了爸妈 ,没人愿意无条件庇护自己。谦让是好品质 ,只是没有原则地过度谦让 ,会给孩子极大的误导。
《奇葩说》主力辩手陈铭的一段话,说得好:“孔融让梨的前提是,梨先递到孔融的手里 。如果一开始这个梨,都没有递到孔融手里,直接说你的梨大,直接给到别人,那孔融也不一定开心 。”
换言之 ,让与不让 ,应是孩子心甘情愿做出的选择 ,而非大人们道德绑架下的逼迫 。古训里的“兄友弟恭 ,尊老爱幼”,目的是为了人们在家庭中,建立良性互动。可一旦父母横加干预 ,这种互动,就可能衍化为伤害。
二、替孩子谦虚 :
“没有没有,他平常可调皮了。”
暑假回老家,去表姐那儿吃了个饭 。席间,表姐拿出儿子小帅的一幅油画让大家赏鉴 ,我不由地感慨 :“没想到,小帅刚读初中,就能画得这么好!”
小帅听到有人表扬,立马来了兴致 ,正打算和我聊聊这幅画 ,没想到表姐立马打断 ,说:“别夸他 ,我这儿子,一听好话就骄傲。”
听妈妈这么说,小帅像泄了气的皮球 ,垂头丧气地回屋了。我心里暗暗感伤,逢年过节总有这种对话煞风景。
谦虚的确是美德,可忽视孩子自尊心与实际情况的礼节性谦虚 ,却是浇在孩子头上的一盆冷水,能瞬间击碎孩子脆弱的自信心。孩子不像大人这般复杂,他们的世界黑白分明,好就是好,不好就是不好 。当孩子听到父母替自己谦虚 ,不会觉得这是教养的表现,只会认定自己就是不值得夸赞 。
心理学家威廉·杰姆士曾说 :“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与赞美。”尤其是孩子,在尚未形成独立的自我评价时 ,外界的反馈,就是他们认识自己的唯一途径。
作家三毛 ,在《送你一匹马》中,讲过自己的故事。从小到大 ,无论她发表多优秀的作品,父亲都从不认可,甚至在外人面前 ,也总是说:“写得不好 ,还需要再努力。”1983年,三毛在《联合报》发了篇《朝阳为谁升起》 ,好评如潮,没想到这次父亲竟一反常态 ,向众亲友夸起了她。
没想到 ,父亲这个小小的举动,让三毛震动不已 ,她哭着说:“等你这一句话,等了一生一世 。只等你——我的父亲,亲口说出来 ,肯定了我在这个家庭里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虚 。”
原来 ,父母等待孩子成才时,孩子却在等待父母的一句肯定 。如果你的孩子配得上一句表扬,那就别再替孩子谦虚,大大方方地给予肯定和认可 。这一点 ,对家长来说一点也不难 ,但在孩子心里,却弥足珍贵 。
三、逼孩子打招呼:
“快叫阿姨 ,别没礼貌。”
“不打招呼=没有礼貌”,想必是不少家长信奉的社交规则 。
电梯里遇到邻居 ,父母催促孩子“快叫叔叔阿姨”;路上偶遇长辈,父母又忙把孩子推到前面 ,说“叫奶奶,别没礼貌”。这时,腼腆的小孩子会往父母身后躲,而年龄稍大的小伙子则尴尬地嘀咕一声 。
见孩子扭扭捏捏,家长忍不住嗔怒道 :“叫人都不敢,将来怎么在社会上混 ?”
是啊,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,我们总想提前让孩子掌握成年人的社交方式。可是 ,这世界上 ,本就有人“自来熟” ,有人很内向。
知乎上 ,网友@内向的骑士,曾讲过:他性格内向,小时候总因为不叫人被父母批评,可在父母一次次逼迫下,他终究没成为一个外向的人 。成年后,他发现内向的人也有自己的活法 ,非但没有像父母说的那样被孤立 ,反而有了不少性情相投的朋友;工作上 ,也因为踏实、靠谱,备受领导青睐 。每个孩子性格不同,你不能让一个活泼多动的孩子时刻保持安静 ,同样不能逼一个内向腼腆的人成为“人来疯”。
畅销书《内向性格的竞争力》中有项调查指出 :不论性别,全球有三分之一乃至一半的人都是偏内向的 。
作者苏珊·凯恩进一步解释说:“生活中 ,外向者往往被人们看作学习的榜样 ,可内向者也可以很棒。”
我并不是说内向的孩子,就该见人不打招呼 。我只想表达,在“叫不叫人”这件事情上,应在考虑孩子性格的基础上 ,采用恰当的方法来引导。比如,当你的孩子太害羞 ,你可以带着孩子一起问好:“孩子,这是隔壁家的奶奶,奶奶早上好”;“儿子 ,这是妈妈最好的朋友 ,我们一起打个招呼吧”;……
也许一开始,孩子仍会有点笨拙,有点露怯 ,但父母们不要着急,对自己说:“让他慢慢来吧,相信他搞得定!”
毕竟,那些不善于“叫人”的孩子,总能找到他们与世界交流的方式 。
四、强装大度 :
“快说没关系 。”
平常,跟身边的老母亲们聊天,经常听到一些育儿方面的困惑 。
她们经常听孩子说 :“我跟某某某今天干了一架,因为他把我的电话手表弄坏了。我们班同学说我坏话,气得我把作业扔到了她脸上 !妈妈,我不想去幼儿园,其他小朋友总喜欢抢我的玩具。”
原来 ,孩子们的世界也不太平,充满了纷争与矛盾。每当这时,你会怎么做?
估计不少家长选择息事宁人,有的宽慰孩子说:“都是小事 ,没必要计较”;
有的叮嘱孩子说 :“记得说没关系,别搞僵了 ,和同学们不好相处” 。
我们生怕孩子不合群 ,被孤立 ,总试图单方面地劝孩子大度、隐忍 、退让。可是,我们眼中的“小事” ,在孩子那里或许就是过不去的“大事”。你现在教孩子放弃对自身的维护,那他步入社会后,难道对属于自己的利益 ,也要让给别人?对自己遭受的伤害 ,也说没关系吗?说到这里,有些家长不免疑惑:难道要鼓励孩子去打去抢,万一激化矛盾怎么办?
其实 ,我们只要引导孩子处理好两个关系——“与自己的关系” 、“与他人的关系”,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。
1. “与自己的关系”:
教会孩子温和且坚定地表达自我 ,鼓励他们敢于拒绝。并告诉孩子 ,拒绝 ,是很正常的一件事。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 ,时常迷茫、困惑 ,所以要让孩子正视自己的内心 ,什么是想要的,什么难以接受;只要孩子看清自己 ,就能分辨出接纳什么,拒绝什么 。
2. “与他人的关系” :
学会向外界求助 ,比如老师、同学。当孩子自己解决不了问题,就要建议他借助外力,帮自己争取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社交圈,总有走出家门的一天。很多时候,孩子遇到的困惑,父母是无法干涉的 ,这就需要引导孩子向外救助。最后,还要明确地告诉孩子:受欢迎很好,但不要为了取悦所有人而委屈了自己。
▽
心理学中,有个「重要他人」的概念 。对孩子而言,父母就是人生中 ,第一个「重要他人」。换句话说 ,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,扮演着重要角色 ,父母的引导 ,足以决定孩子的未来 。我们希望把孩子培养得足够有教养,但凡事有度,太有教养 ,往往受伤的是自己 。
不少80后 、90后父母在“中国式教养”中长大 ,没有人比我们更懂那种“道德绑架”的压抑 。那就别再给我们的下一代 ,强行扣上“教养”的紧箍咒。
好的父母,不会放纵孩子不管 ,也不会用过度的礼貌与谦让,限制孩子。
愿我们教导孩子的同时 ,也能为孩子“撑腰”,让孩子成为有教养又不好惹的人。
与家长们共勉。
同类文章推荐阅读 :
推荐家长与师生阅读869 :你还在用”中国式谦虚“伤害孩子吗 ?
推荐家长与师生阅读1904 :最伤孩子的4种母爱曝光 ,千万别不当回事